物联网人才培养“雾里看花”面临“三无”现实

      去年10月由新华社发布的《2009-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》中称,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;到2015年,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%,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、互联网、移动通信等市场。

      如此广阔的前景,让众多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艳羡不已,于是各地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。今年初,青岛市出台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(2011-2015),提出:到2015年,全市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的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,形成“点线面”的多层次应用格局,同时打造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。

      然而,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,却面临人才缺失的巨大压力。据测算,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,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。如此庞大的人才培养压力,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。

从去年3月教育部号召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开始,全国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申请,目前已经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“物联网工程”或“传感网技术”等专业。


然而,高校物联网专业的设置上却面临着一个“三无”的现实:师资、设备、教材。首先,师资需要“从零开始”有着现实的原因: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,涉及到电子专业、计算机专业、测控专业、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,以往高校中专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较少。交叉学科教育的要点是少而精,而随着物联网专业被高校、社会持续“热炒”,师资匮乏可能成为长期现象,这又将反过来制约物联网专业的发展。


      其次是设备因素。物联网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。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,目前国内只有清华、上海交大等三四所高校具备,其他30多所高校都要从外引进,而且这些设备都价值不菲,每个高校购置时,都得反复掂量一下这笔钱花得值不值。

      第三个因素是教材,情况同样不容乐观:目前物联网的教材凤毛麟角,选择的余地非常小。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——《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(EPG)》,2010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,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。

      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吸引物联网人才呢?某物联网公司经理认为,可以进行校企合作,为相关专业提供培训、实践机会,让每个加入物联网人都能看到物联网的发展潜力、认识到未来在物联网界的地位。核心问题就是:“企业应该唱主角”。